學程介紹

本學程以法鼓文理學院特色─心靈環保為基礎,重視人文社會關懷,培養環境決策者為目標,課程內容涵括環境議題分析、環境管理、環境決策、環境風險、民眾參與以及環境遊說等,未來學生投入社會後,在政府部門、國會部門、或者民間團體都能充分發揮所學,從心靈環保、生活環保做起,為環境奉獻心力,影響社會之發展。

學程特色

培養學生深層探索與開創能力特質

台灣雖已著手訂定溫室氣體排放減緩策略(Mitigation  Strategies),但其成效並不足以遏阻全球氣候變遷的趨勢,仍得蒙受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等效應所招致的環境與生態風險;尤其沿海地區及高海拔山區等相對脆弱與環境敏感的區位更甚。因此對於難以回復的環境生態,更需積極研提調適政策與策略(Adaptation Policy and Strategies),以因應氣候變遷下的環境與資源挑戰以及社會衝擊,並以法律規範之,才能在未來有目標、有程序、有準則、有方法的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

為有效應對氣候變遷,除必須注意到環境資源的動態變化因應,包括物種消長、生物多樣性的改變、季節性資源減少及農糧漁牧的歉收減收、連動的物價波動揚升外,對於環境與資源實質變遷的內涵,以及生態環境系統變化衍生的風險與災害亦應有所掌握,進而反思潛藏于複雜的生態網絡中,深層的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倫理關係。爰此,在政策面上,應建構出兼容減緩與調適之整全架構,並能涵蓋環境、社會與經濟等不同面向。

加強學生本土環境關懷與強化專業知能

台灣的自然環境係一階層複雜的生態系統,生物密度高、特有種比例高;森林植群由熱帶季風林至亞高山針葉林都有,有如北半球森林的展示櫥窗。若氣候暖化升溫,降雨型態丕變、紫外線增強或海平面上升,台灣生態系統必受衝擊。氣象統計分析指出,百年來溫升1度,前10%降雨(豪雨)增1.4倍、後10%降雨(小雨)減七成,沿岸地區及濕地遭致洪泛或海水淹沒的可能性驟增,原有動植物分布與棲地會改變。

另一方面,由於熱帶物種向高海拔發展及向北部地區拓展,原有物種被逼向上向北退讓出棲地,最終退無可退而消失,而紫外線增多更可能影響物種基因及族群數量異常消長。

如以民生與經濟觀照面檢視,台灣地區近年稻作、蔬果、農牧漁獲、水利資源都已產生了質與量的銳減性變化,這些負面影響對於我們而言,都攸關生存與未來發展生機;因此本學程認為加強本土環境關懷以及強化有關氣候變遷因應及治理政策是重要的方向。

強化學生重視地球環境與反思人類科技能力

氣候變遷在全球各地造成的極端氣候(extreme climate)現象,愈來愈頻繁、災情也愈來愈劇烈。氣候變遷已是人類社會無可避免的共業。而科學家更普遍認為,環境污染、人口過盛、都市化與城市蔓延,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與廢氣排放,已經徹底改變了億萬年來的地球生態,且其影響將極為久遠。

科學家指出,這類人為因素可能會造成「第六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地球將從「全新世」(Holocene)地質年代邁入「人類世」(Anthropocene)年代;括言之,就如諾貝爾化學獎得主Paul Crutzen所說的:人類世在地球生態演化與人類進化史上,都是全新的發展階段,影響層面包括生物多樣性、資源利用及地殼岩石構造。慮及人類對於地球環境前所未有的強大改變能力,反思人類科技能力與重塑人地關係之重要性便愈形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