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業規定

最低修習學分:36學分(不含論文)
包括:
校共同必修:心靈環保講座 3學分
學程必修:研究方法論 3學分、研究專題討論(一)~(三) 6 學分
學程選修:24學分

心靈環保講座
1.在高齡社會已成事實的現況中,一方面由社會結構與政策面理解各方論述,另一方面由實務面檢視在地需求,以探討心靈環保中的心六倫在高齡社會的落實策略與方向。

2.運用佛教學系與人文社會學群的資源,舉辦系列演講,以內外交融、波形圓周式的開展步驟,探索攸關人類未來發展之「心智、生命、社區、社會、環境」之相互依存與共生的理想模式與實踐方案,特別是了解佛教禪修對促進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社區發展、社會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可能性。

研究方法論
目的在使修習者瞭解研究的意義、過程、及方法,掌握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與特性,提升對於文獻的解讀及批判能力,培養其獨立思考與從事研究的能力。

研究專題討論
提供碩士班研究生對其研究之課題從事進階式之探討與研究,分別對研究議題之選定、相關文獻之搜集與閱讀討論,國內與國際相關研討會之參與,研究資料之搜集與整理,研究方法之瀏覽與選擇,資料分析與判讀,研究結果與討論等予以鑽研與充分研討,以作為畢業論文寫作之基礎訓練,本研究專題討論(二)乃針對研究議題選定後,繼續閱讀相關文獻討論,並開始搜集相關研究資料,並選定研究方法從事初步資料分析之工作。

環境倫理
“環境倫理”乃是探討人類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係,倫理一詞在中文常被理解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謂人倫;而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數千年來一直沒有很明確地納入倫理的範疇嚴肅的來討論。

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環境問題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生命財產的安全與經濟發展造成所謂「環境危機」,人類乃察覺惡化的環境嚴重威脅人類對於健康安全生存與幸福的追求,因此開始嚴肅地探索人與自然環境應當以何種態度方式與關係來相處,環境倫理學乃應運而生。

然而,從人類健康安全生存與幸福快樂的需求出發以解決環境問題與危機,本質上乃是以人類為中心的環境倫理,此種以人類為中心出發研究並解決環境問題乃導致人們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懷疑以至於最終的否定。因此,我們有必要回顧人類在研究與解決環境問題的歷程的一些想法態度與行為進行反思。

本課程除了討論一般的環境倫理學相關理論外,將以“土地倫理”的倡議者Aldo Leopoldo所提出的整體論的環境倫理或稱為生態中心倫理作為核心討論議題,系統地闡述有關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道德關係,而此道德關係即是由「心靈環保」出發對地球環境關懷,認識乃至於環保實踐以達成全球永續的目標。

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是以系統化的教育方式,提升人類的認知、態度和行為,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由於環境污染、棲地破壞及氣候變遷等衝擊日趨嚴重,環境教育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本課程將講授環境教育發展脈絡、核心目標與實施途徑,並透過環境議題、概念及案例的介紹,探討如何在不同層面促進環境教育的實踐。期望藉由對環境教育內涵的認識,培養環境素養,增進對環境與發展議題的關心與行動。
法鼓山的核心理念,心靈環保,是淨化自我的心靈環境,建立自利利人的價值觀。環境教育則是增進保護環境之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以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藉由瞭解人與環境互動的關係,環境教育強化了環境知識和倫理的建構,不僅為心靈淨化的重要性提供佐證,也為自然環保的推動與落實,提供有用的指引。

自然保育專論
本課程乃是探討自然保育之必要性與迫切性,首先探究自然與人之互動,包括(一)人地關係研究之學科傳統,(二)環境治理之變革,及(三)永續環境資源;其次則探討自然保育之內涵,包括(一)地景的多樣性,
(二)生物的多樣性及(三)生態性;從而以台灣為例探討其環境特色及自然保育之發展與相關個案,最後則以探討自然資源保育管理與永續發展。

有機農業與糧食安全專論
這堂課強調,有機農業是否能解決糧食安全的問題,其關鍵在於一個社會對於生活方式的選擇,而不是由農產品的生產效率所決定。過去超過半世紀以上的農業工業化,並沒有解決全世界人類的糧食安全問題,反而在某些地方因為對於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而帶來無法收拾的社會飢餓問題。
在這個後工業時代興起的有機農業,不僅想超越農業工業化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同時也強調,在順應自然的農耕基礎上,結合個人與社群精神生活的追求,才可能自我克制無止境的物質慾望,真正地解決社會飢餓問題。

生態社區專論
自然環境是生命的支持系統,影響人類與萬物眾生的福祉至鉅,當今的諸般環境問題多來自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失衡關係,而「生態社區」就是為了扭轉地球上逐漸崩解的支持性社會、文化結構,以及急遽增加的環境破壞行為,所提出的創新實踐模式。生態社區強調「生態、生活、生產與生命」之和合融通,透過「四生一體」的理念,探究並實踐如何善待自己、他人與環境,朝全面向的永續生活邁進,讓人類社會得以與天地共好。此觀點實與「心靈環保」由內而外地達成「週遭人物環境的清淨平安」之主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本專題因此以「四生一體」為架構,循理論概念、具體實例以及討論之次第,深入生態社區的相關課題。

氣候變遷與永續能源
自二十世紀末以來,全球氣候變遷所引發的極端氣候讓能源與環境議題成為世界各國環境治理的核心,以及民間社會關切的重點,而全球暖化對島國台灣的影響較諸其他大陸型國家為烈,台灣自然無法置外於此一趨勢。爰此,發展再生能源與推動永續發展乃為永續能源(sustainable energy)政策的中心關懷,係邁向一個較為永續的世界與未來所不可或缺者。本課程之設計以全球氣候變遷及其所可能引發之衝擊、永續能源與永續發展概念之探討、以及替代能源選項之說明為主軸,期能引發修課同學關心氣候變遷此一同時攸關世代間與世代內正義與福祉之嚴正課題,以及應對該等挑戰之所需的能源政策思考。

國土規劃與永續發展
國土規劃是保障經濟建設在空間上合理佈局,實現地區人口均衡、資源保育利用、環境保護的重要工具,當中涉及國土保安、生態保育、資源維護、糧食安全、經濟發展及城鄉管理等諸多面向,係綜合性、跨部門整合的計畫。任何開發行為必然涉及空間之規劃與利用,連帶變更既存環境,是以應考量環境本身之負荷能力是否逾越。如何透過規劃管理的方式,降低人類發展對環境彼此間的衝擊,調和彼此以確保永續發展,即為國土規劃所欲追求的公共利益所在。本課程旨在幫助修習者瞭解國土資源的珍稀性,從規劃之觀點來思考永續發展的多面向特性,認識國土規劃此一達臻永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並能掌握影響永續發展的諸多因素,從而對「環境與發展」有更深一層的理解。